新闻资讯

NEWS

  • 【万事俱备 整装待发】副中心冬季不惧严寒 华清动态

    为应对北京秋季可能面临的气温骤降等极端天气带来的考验,确保副中心行政办公区2022年冬季供暖安全、平稳、有序,保障干部职工温暖舒适的工作环境,市华清地热集团508项目运营团队常备不懈、未雨绸缪,按照稳定供暖、温度达标、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节约增效的工作思路开展好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冬季供暖准备工作,截止10月20日已全面具备供暖条件。

    508项目运营团队采用“错峰维保”的方法,通过科学组织、合理调度,紧锣密鼓、保质保量的完成了7台热泵机组、11台冷水机组、54台冷却塔、33套板换机组、17台电蓄热机组及4部电梯等百余台核心设备保养工作;完成411台循环水泵的检测及润滑、322处管道除污器清洗、386面配电柜清扫紧固及93面高压柜清扫试验。

    508项目运营团队严格落实市地勘院对副中心行政办公区508项目能源运行工作“万万无一失”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夯实供热运行安全生产工作,对所有设施设备和管道采取地毯式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保证供热设施设备完好和安全运行;开展全体保障人员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责任;加强现场人员管理,做好现场人员“两点一线”、核酸检测,建立防疫安全台账,疫情防控安全承诺书百分百全覆盖。

    在做好供暖保障各项工作的同时,市华清地热集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抓节能减排管理,提前谋划运行策略,制定节能目标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按照“可再生能源供暖为主,市政热力供暖调峰”的总体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系统调控策略和节能减排目标,预计本供暖季可节省标煤7200吨,减排CO2 17700吨,减排 SO2 538吨,减排粉尘269吨。

    党的20大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市华清地热集团将继续以“精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把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往高水平推,不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为副中心提供安全、专业、稳定、高效的能源运营服务,把好能源输送关,力争使用最少的清洁能源发挥出最大的绿色价值。


  • 华清鼎立物业公司顺利通过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 华清动态

          10月15日,华清鼎立物业公司顺利通过北京三星九千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这是华清鼎立物业公司管理提升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司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以及生产节能管理方面取得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显著成效。

          自2019年华清物业公司成立以来,依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标准,自上而下强力推动,紧抓能源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将能源节约责任向单元延伸,制定能源方针和目标、加强节能技术交流,在推进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节能运营,以及节能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管理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节能降耗目标、指标的实现。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华清鼎立物业公司节能工作的新起点,公司将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抓好节能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继续推进生产、生活节能的精益化、精细化,使各项节能工作落地生根,促进能源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果,进一步夯实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 【安全生产】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国庆节”前安全生产部署活动 华清动态






  • 【华清物业】用心服务显真情 业主感谢送锦旗 华清动态

    2022年9月15日上午,华清鼎立物业公司未来公园项目部收到来自小区业主王女士送来的锦旗。王女士对华清鼎立物业公司服务人员认真工作、尽心尽力的服务态度表达谢意。

    这面火红的锦旗,既是对华清鼎立物业公司的认可也是鞭策,业主的满意只是服务的起点。今后,项目部全体员工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不负业主信任,继续保持专业的工作素养,用心服务业主。

  • 华清鼎立物业公司获能源站智能运维移动APP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华清动态

    近日,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北京华清鼎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研发的关于“能源站智能运维移动APP”系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能源站智能运维移动APP利用了物联网、可视化、云平台等相关技术应用,对能源机房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管理,根据标准化业务流程,实现日常巡检、维修保养、报修管理、工单管理、排班管理、数据报表等功能线上化,借助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公司管理科学化、决策精准化、节能高效化水平,为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软件著作权的获得,体现了华清地热集团技术创新能力与积极进取精神,未来,华清将继续深入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实践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910号